颜景桥,1924年11月生,山东荣成人。1941年加入抗日游击队,投身敌后和反“扫荡”斗争。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隶属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1946年初因伤复员回到家乡,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嘴,痛在心……甲午年,起纠纷,鸭绿江口波浪滚,甲午一战中国败,从此台湾割日本……”我叫颜景桥,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俚岛镇颜家村,这是我念初小时学唱的一首歌。那时候,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乏关于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内容,在我心中埋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
1940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我的家乡荣成,我于次年参加了本地的抗日武装,成为一名游击队员。这期间,我们多次配合八路军战斗,并打了不少胜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后来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引蛇出洞”。
当时,日寇陷入中国军民抗战的汪洋大海,粮食供给困难,他们便逼迫村民们给他们交粮。村民们自然不愿意,可敌人亮晃晃的刺刀却不跟他们讲道理。八路军怎会眼睁睁看着老百姓吃亏?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和我们游击队以及村民们制订了“引蛇出洞”计策——先由几名村民装上几袋干草冒充的“粮食”运往日军据点,途中八路军开枪制造声响,村民们假意害怕“落荒而逃”,以此吸引日军出兵。正如我们计划的一样,急了眼的日军调集了一个中队,气势汹汹地杀过来,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游击队和八路军完美配合,成功伏击了这支日军队伍。这一仗,我们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5年初,我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隶属于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当时的第十五团由原来的一些区小队和县独立营组成,战斗力还很弱。我们使用的“汉阳造”步枪,性能远逊日军的“三八大盖”,但就连这样的步枪在当时也是稀缺品,只有少数几名班长及以上的干部才能有一把,大多数人只有几颗手榴弹,好一点的才能分到一把土枪或大刀、长矛,一个连都难以配上一挺机枪。可就是用这样的装备,我们打了一次又一次胜仗。
1945年4月,我和战友们参加了一次夜袭任务。日军准备在海阳县(现海阳市)的一个村庄外修建碉堡,修建前要在周围布上地堡,就是挖出一个地洞,上面盖上从老百姓家里抢来的门板,门板上再覆盖一层土。我和6名战友的任务是破坏敌人的建堡计划。在一名当地老乡的引导下,我们确认了地堡的位置,准备找个风雨天开展行动,因为这种天气下日军会藏进地堡躲雨,我们也能借助雨声掩盖脚步声,防止暴露。行动的那天,我们轻装出发,每人腰里只别着一颗“铁西瓜”——地雷。到了目的地,我们快速分散开,分别在七个地堡前站好。领队一声哨响,我们同时拉弦、抛雷,然后紧急撤退,一气呵成。紧接着,身后就传来了阵阵爆炸声和鬼子们的哭嚎声。此战敌人死伤惨重,碉堡也就没有建成。
1945年8月,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我所在的部队向盘踞在烟台的敌人展开大反攻,准备攻克迟家、黄务和上夼南山等重要据点,从而形成对烟台市区的严密包围。我们连队负责攻克上夼南山这个据点。进攻前夜,队伍在一个苹果园里宿营,连长也进行了战前动员。可第二天,我们带着梯子、炸药包扑向据点时,忽然得到情报:敌人已弃据点,直奔附近一个山岗,想抢占制高点。
我们迅速调整战术,扔下梯子、炸药包就直扑高地,抢先一步占领了山头。气急败坏的日军不肯罢休,与我们开启了抢夺制高点的拉锯战。此战,双方兵力相当,都在100人左右,日军火力却占有明显优势,他们调动各式机枪,对着山上疯狂扫射,而我方每人一支步枪,20发子弹,8枚手榴弹。当敌人距离我们30米左右时,我们迅速举枪射击、投掷手榴弹,紧接着就端起刺刀冲向敌人。
我们装备远不如日军,远距离交火十分吃亏,即便是拼刺刀,我们同样不占优势。日军身材虽普遍矮小,但粗壮结实、训练有素,他们为了锻炼新兵,曾不惜对着平民、战俘进行活人刺杀来练胆练手,而且战斗时还配有腹部防护装备。我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但我们没有一个害怕退缩的,即使负伤和牺牲,大家也觉得光荣。
拼刺刀是极其残酷的,这要求我们不仅有刺杀的技术,还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面对对手的眼神,听到的是近在咫尺的喊杀、惨叫,看到的是血肉模糊、尸横遍野,闻到的只有血腥……为了守住山头,这样的战斗连续打了好几场。最终,日军放弃了占领高地的企图,退回到烟台市里……8月24日,经过我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烟台终于解放了!
我因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被评选为战斗模范,但我并没有多么高兴,我想的更多的,是牺牲的战友。时至今日,我仍怀念他们。后来,在即墨马山战场执行侦察任务时,部队突遇埋伏,我的左肘被子弹击中,不得不从战场上退了下来。这次负伤导致我关节失能、神经障碍,落下六级伤残。
1946年1月,我因伤复员回到家乡。我时刻提醒自己永远是党的战士,并且教育子女,作为军人的后代,一切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热血书写荣光。让我欣慰的是,我的两个儿子分别在1968年和1970年主动参军入伍,后来,孙女、孙子也接过了祖辈、父辈的钢枪,分别在1990年和1992年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我们祖孙三代五人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怀揣着同样的保家卫国情怀。
现在,每当听到熟悉的军歌,看到历次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齐划一的队伍和精良先进的装备,我的思绪总会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从当年为了节省子弹而规定只许朝敌人密集的区域、朝百米以内的敌人开火,到如今拥有各种新型武器装备,我们的军队正在强大,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我想用一个军礼,向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们致敬,也表达我作为一名抗战老兵的爱国热忱!(颜景桥 口述 杨永磊 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