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  |  襄阳市人民政府  |  樊城区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深度关注 | 续写人水和谐的千年密码
2025年10月13日 09:12 樊城区纪检监察网 点击量:
【字号: 】【打印】【发表评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湔江堰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征,采用“平梁分水”的技术方法,呈扇形状分出濛阳河、马牧河、新润河等9条河流,形成“湔水九分”的独特水系格局,各分水河流按既定通道畅流灌溉的同时,又对下游浅层地下水进行补充,形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双水源互济”的灌溉工程体系。图为湔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张勇 摄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紧扣责任落实、保护管理、资金使用、制度执行等重点环节,监督守护好哈尼梯田。图为近日,元阳县纪委监委联合行业部门到新街镇土锅寨村箐口梯田了解相关情况。唐颖 摄

  水利灌溉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支撑,穿越历史长河留存至今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则是一部部“流动的历史”。近日,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42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旨在保护、传承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代灌溉工程及其智慧。此次新增的四项遗产工程历史悠久,其蕴含的“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系统治理”的理念,至今仍闪烁着璀璨光芒。

  古堰新篇,千年灌溉工程润泽今朝

  深秋,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万亩金黄色的稻谷铺满山坡。这一延续1300余年的灌溉工程,将自然生态系统和梯田农业系统、人类生存活动完美结合在一起。

  “哈尼梯田的水利系统以沟渠为核心,不依赖水库或水坝等人工设施,更多借助自然降雨,依托森林、土壤和梯田本身的调蓄功能。”元阳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沟渠与田埂、排水设施紧密衔接,构建起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降雨时,沟渠及时导流,减轻对梯田的直接冲刷;田埂则发挥缓冲作用,有效抑制水土流失。灌溉系统与森林、村寨、梯田组成“四素同构”生态循环体系,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还发挥治理坡地水土流失、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作物稳产丰收的积极作用,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典范。

  当下,江苏句容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栾树已是绯红一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这座始建于公元239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是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滋润着7.7万亩良田。

  “赤山湖灌溉工程的调蓄体系充分展现我国古人治水的前瞻智慧。”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遗团队负责人、河海大学教授陈菁介绍,赤山湖灌溉工程利用当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殊地势,创造性采用“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策略,通过湖泊、塘坝、沟渠组成的网络,实现全流域的水资源时空调蓄。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宋代设立的“水则碑”,明确“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蓄水标准;历史上推行的“湖条”制度,系统涵盖工程界址划定、水质保护、渔捕规范、禁垦措施及经费保障等内容,构建起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与“河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等治理理念高度契合。

  走进四川省彭州市湔江堰,这座始建于西汉景帝末年的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平梁分水”技术和“双水源互济”系统独树一帜,距今已有超过2100年历史。

  “湔江堰精准治理了湔江四季不均、春旱夏涝的季节性难题。”彭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湔江堰采用平梁分水的技术方法,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网脉络。此外,古人还利用下游地下水丰富的特点,开挖300多处“自流泉塘”,与湔江地表水形成互补。两千多年过去,湔江堰依然活力涌动,灌溉着16.2万亩农田。

  秋高气爽,京西门头沟群山层林尽染,永定河水穿过峡谷,奔流不息。由付家台、丁家滩、公议沟、三家店、城龙灌渠等5条古灌渠及周边泉井组成的永定河古渠灌溉系统,是京津冀地区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上,这片水网最大灌溉面积达6.6万亩,并串联起元、明、清三代都城的“物资生命线”。

  永定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古人却凭借“无坝引水、堰控调沙”的智慧,实现与河流的共处。据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副局长孙丹丹介绍,古人会在汛期任由临时水坝被冲毁,以防泥沙淤积,待次年再行重建;通过“逆坡供水、顺坡排沙”的设计,既实现自流灌溉,又完成自动清淤;创造性运用“淤灌造田”技术,将泥沙之害转化为肥田之利。

  保护第一,筑牢文化遗产传承根基

  文化遗产,保护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各地积极探索,让千年古堰在有效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系统治理。近年来,句容市积极推进赤山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继完成赤山红砂宕口关闭、化工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等工作,实施赤山景观提升、秦淮源大道建设、千亩景观林种植、湖滨带湿地保护与恢复、水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工程,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如今的赤山湖,大水面湿地风貌得以重现,形成“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天然与人工湿地相互依存的格局,为古灌溉工程可持续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法治护航,科技赋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着力筑牢哈尼梯田保护的制度根基,通过制定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划,建立州、县两级保护管理机构,并构建起“数字哈尼梯田”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的全方位、动态化守护。

  多方协同,制度保障。彭州市高度重视湔江堰保护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组,统筹水务、文物保护等40个部门单位,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社会参与”协同保护格局,为遗产长期有效管理提供坚实保障。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地通过开展水文化工程遗产普查,建立灌溉遗产名录,实施分级与优先保护。同时,进行灌区现代化改造、水网连通工程及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与防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活化利用,古老工程焕发时代光彩

  保护是发展的坚实基础,活化利用则是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延续。多地积极探索“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利用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使古老灌溉工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红河州立足生态优势,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位于红河哈尼梯田景观核心腹地的阿者科村,被誉为活态的“哈尼民居博物馆”。当地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进“阿者科”计划,2019年运营以来,阿者科村共计分红287.05万元,户均分红四万余元。遗产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6家,鼓励当地群众开发刺绣、竹编等民族民间工艺品,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2024年,阿者科村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

  门头沟区着力推动文化传播与科技融合,拓宽古渠的展示维度。当地建成永定河古渠展馆与标识系统,在永定河博物馆陈列古渠史料,连续举办永定河民俗文化节,并推动付家台中心小学持续开展古渠教育实践。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推出科创剧《永定长流——智慧千年渠》和首张《门头沟水文化遗产导览图》,运用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技术,助力古老智慧融入当代生活。

  为强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彭州市设计统一的湔江堰遗产标识体系,以“湔”字为灵感打造专属标识,并在重要遗产点位设置标识牌,增强公众认知与遗产整体性。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以闸坝廊桥、文翁祠和展陈馆为枢纽,串联古桥、泉眼等历史遗存,打造“文翁治水”主题研学线路;同步开发水利文创与特色农产品,推出“灌溉探秘之旅”“湔江夜宴”光影秀等特色项目。

  千年水脉,利泽生民;古智今用,焕发生机。通过科学保护与创新利用,这些跨越时空的灌溉工程,正在保障粮食安全、繁荣乡村文旅的当代实践中,贡献出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短评 | 根植沃野的治水智慧

李云舒

  “沃野千里,非天自成,实乃人功。”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受气候与地形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先民因地制宜、巧思不断的灌溉智慧。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早在古代灌溉工程中便有生动体现。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利用盆地地形,将湖泊、湿地、塘陂、河道融为一体,形成一座吞吐自如的天然“水柜”,雨季时分洪蓄涝,旱季时放水溉田,构成自我调节的活态循环系统。

  面对水旱无常的自然挑战,古人以智慧与勇气筑起一项项“变害为利”的典范工程。蜀地先民在湔江堰构筑三百余“自流泉塘”,形成“双水源互济”体系,将自然劣势转化为供水优势;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则通过构建庞大的渠系网络,成功驾驭季节性泛滥的大河,实现对水资源的长远调控与利用。

  没有现代机械,先民以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超级工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所留下的,不仅是润泽万顷良田的水利设施,更是不惧环境、敢于创造的精神。正是这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让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跨越险阻、延续发展。

[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版权所有:中共樊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樊城区监察委员会 鄂ICP备16000046号-1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高庄街8号樊城区纪委监委
邮政编码:441002